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纺线

“鞑子里开荒的吴三桂,牦牛上驮的是站房(帐篷),那搭些(那里)得便(方便)那些里睡,富坦(舒坦)的不在于炕上。”这首流传在临夏市南龙镇单子庄的河州花儿,传神地记录着游牧民族迁徙中随遇而安的乐观精神。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纺线工具

临夏市南龙镇单子庄村位于临夏城东南,共有4个社,438户人家,2000多口人。自从清朝以来,该村以纺织牛毛单子而得名。他们不但是回(汉)藏贸易发展的见证者,而且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的实践者。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郭占元老人在讲述

3月28日,记者前往该庄采访时古稀老人郭占元告诉说:“我们这里把织单子的人叫毛毛匠,我的爷爷是从晚清过来的人,从那时就织藏族生活和生产用具,主要做的是牛毛单子、牛毛黑帐篷、口袋、驮牛用的桩桩、缰绳等,最盛时期有近百户群众纺织,用牛毛或山羊毛(可用于织口袋)作原材料。这些货全部面向藏区销售,因此,藏族客商和本地跑藏区的商人定期前来上门收购。”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回忆过去的故事

郭占元说,制作牛毛单子有以下几道工序:

1、弹毛。将收来的牛毛用牛皮条弹,原理与弹棉絮类似,其目的是去掉杂质,让牛毛更加膨松,便于捻线;

2、捻线。用人工纺车将弹好的毛捻成线条,其原理与一般纺线相似;

3、纺织。将捻好的线按经纬方向手工编织,其原理与手工编织地毯一样,但牛毛编织的成品花纹少、幅面尺寸不一,有1尺、8寸、6寸不等,长度一般10丈为一卷;

4、缝制。按实际用途和所需大小,将不同尺寸的成品部件用牛毛线进行缝合,做成成品进行销售。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现存的纺车

据83岁的郭存成和81岁的郭政权老人说,“我们单子庄许多人就依靠这门手艺吃肚子(过生活)着哩,当时(解放前)我们家只有5分多地,全家通过纺线,靠手艺才能勉强度日。那时,腊月三十晚上没有白面时,就到临夏市三道桥的商铺里借钱买面,到时就织些单子卖过后还上。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背起纺车勾起回忆

单子庄所织的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阿坝、甘孜、松潘、青海以及西藏等地。农业社时(1958年后),各社还组织工匠进行过统一编织,由集体销售。该村产品最旺销是在1989至1995年间,由于需求量巨大,全村有近上百户人家在编织,当时临夏市祁家庄一个外号叫尕久久的人和华寺街一李姓商人在拉萨销售,全村一天毛收入可达2万元,一位老人告诉说,1989年时,10丈长的单子能卖210元,当时牛毛每公斤只有4至5元,所以一天能挣十几元,而在砖厂上打工只能挣4、5元,所以利润比较可观。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编织工具

牛毛制品自身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从帐篷来说,天晴时,牛毛帐篷透气,变得凉爽,下雨时牛毛收缩不会渗水。其次,这种帐篷结实,用上10多年也不会坏,因此,2011年,记者在藏区采访时,偏远藏区仍然延用着黑色牛毛帐篷。但随着工业塑料和帆布的普及,它的缺点也凸显出来。首先牛毛帐篷价格昂贵,携带不便,一顶牛毛帐篷至少有400至500斤重,需两头牦牛来驮,而其他材料的帐篷携带轻便,价格也便宜的多。同时随着藏区定居工程的建设,藏民的居住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帐篷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单子庄生意也日趋清淡,到2000年时全村就再也没有一家来做这门手艺。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牛毛编织的单子等用品

谈到这门手艺退出历史舞台时,一位叫郭三保的老人说:祖祖辈辈传下的手艺失去了用处,原先牛毛用处不大,现在变成牛绒价格奇贵,使我们无利可赚;其次,藏族同胞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使传统生活必需品由新的塑料制品等代替。牛毛帐篷对游牧民族来说是生活必需品,虽然帆布帐篷么及塑料在大行其道,但从环保、身心健康而言,纯天然牛毛用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青海大通、湟源仍在制造这种传统用品,也许,随着藏族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到一定时候,这种传统工艺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诉说当年

来源:史趣河州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藏族牛毛编织「荐读|业已消失的临夏牛毛编织技艺」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