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乡村(新县自然村在哪)

新县自然村

文/余长城

0

有时,当我陷入一种对时间的遐想——回忆,故乡的小山村便会出现,有时在梦中。从童年到少年时见过的众多湾子,每一个都是美的,不仅仅是因为座落在山边,或者水旁。村庄是自带系统的一种美,是温暖的象征,和庇护之地。

或者今天在城市里生活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厌倦人群了,但永远不可能厌倦山村。即使回忆起艰难的物质生活,却一直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这大自然的恩赐。

许多人重回旧村庄,去追逐逝去的梦。丁李湾、西河湾.、毛铺、徐冲。或者还有他们自己的湾子。不管世事如何沧桑,美仍在那里。

爱在自然山水间。新县的湾子,就是一个个爱的种子。

1

不管是在新县县城或是外地,若是相逢同乡之人,必定会问:“你是哪个湾的?”每个乡也就百十个自然村,说起来大多会知道的。自然村,在新县有一种通称——湾,但并不都以湾命名,以湾居多。湾,就是水弯,在流水弯曲的地方,亿万年冲积出田地,这对以山地、丘陵居多的新县来说,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新县自然村的命名,通常与其所处地理形势、古迹或名胜等有关,如湾、洼、冲、山、河、岗、坳、岭、沟、塘、潭、畈、墩、榜、口、咀、窝、边、关、桥、坛、窖、寺、家、堂、店、铺、棚、楼、树、林、壁、石等。比较少见的有庄、围孜等。湾子前常冠以姓氏。有少数加两个姓氏的,情况分两种:一是自然村中曾经有两个主要姓氏;二是湾子的始祖是抱养的义子,由前姓改为后姓,如丁李湾、宋徐家等。

古时,自然村多是取三个字的名称,少有两个字的。三个字的名称,常加有方位词,如李南冲、前张洼等;或者更在湾名中加一个“家”字,如许世友的老湾许家洼、刘邓大军指挥部驻地宋家畈等。后来在民间习惯叫法中,“家”字常被省去,而被喊作许洼、宋畈了。今者二个字的山村名称,多是民国以来被简称而成,有些甚至把姓也省掉了,如李南冲简称为南冲。这种省掉姓的简称,大多是该姓人家今已不存、或沦为少数。

为什么要在湾子名称中加入一个“家”字?说明古人特别重视家族这个概念,人生不管身在何处,家永远在故乡那个小山村中。如今湾名中仍带有家字的,多在末尾,如东余家、南李家、宋徐家等。

2

湾子是由家构成的,一家就是一户,“分家”就是分成两户。在新县,口头语上通常不说“户”这个字,而说“几家”“多少家”。

据我所见,新县大的自然村有上百家的,小的不足十家。小自然村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田地稀少,养不活太多人,主要在深山区,如焦赞岭“十八里盘”,十八里路总共只有三个小湾,都不足十户;二是从大湾析出的小湾子,开始是一两户,最后发展到十户左右,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湾了——因为清朝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一牌”,小湾不足十户也设为一牌。

自然村多由同姓族居而形成,少量不同姓的被称为“外姓”。在整个封建时期,“皇权止于县政”,保甲制度不过是划地为牢,里正、保长、甲头、牌头皆为当地推举。在同一自然村中,外姓通常很“憋(屈)”,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和选举权的。外姓通常是流浪来的,能够被收容已经很不错了。小时候,我们村庄31户人家中,有8家外姓。父亲说,徐姓两家原住在山林中,后来才被允许搬到湾子里——估计是土地革命后。

我的湾子东余家,更早前余姓也是外姓。某年看到一幅春联,上联是“东鲁改名东余家”,始知村子原名东鲁。余姓23家由最初三四家发展起来;我这“一门儿”到我是第六代,已发展到6家,另有3家搬到县城。据父亲说,余姓刚从大余湾搬到东鲁湾时,鲁姓常欺侮余姓,乡村土话称为“捉憋”。经过百年发展,余姓越来越“发人”,鲁姓人家却多“绝后”,势力扭转之后,鲁姓剩余几家就搬走了。

神留桥村原是光山县的一个保——神留桥保。1932年设经扶县(新县前身)时,大部分划入经扶县,包括大余湾在内的小部分仍归光山县。特奇怪的,古集市神留桥街,一半划归经扶,一半划归光山,导致这个“露水集”从神留桥湾迁到前张洼湾马路旁。但是大余湾与东余家湾仍时常往来,包括剃头匠都是一人。旧时各剃头匠分别“承包”同姓的几个湾子,只给男人剃头,年终按人头收费。另外,农村请木匠、(泥)瓦匠或篾匠做工,也多是请同姓的。

3

清朝乡村政治特征有三个方面,即皇权政治、乡绅政治和宗族政治;以保甲制度为载体,以宗族组织为基础,以土豪乡绅为纽带。宗族组织虽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消灭,家庙、祠堂被捣毁,但许多姓氏仍暗留“族长”,私下“吃祠堂”。

到我出生的七十年代,外姓人也可以当生产队长,基本上没有主姓与外姓之间的不睦行为,也没有“捉憋”的。但是不同的湾子间偶尔也会发生群体事件,这是一种丑恶的封建遗存。我所知的发生在余姓与其他姓之间的宗族武斗有两次。

民国时期,光山县余姓约有三万多人,划入到经扶县的余姓人口位列本县第九。神留桥湾因集而壮大,各姓杂居。七十年代末有一户蔡姓人家盖房,离余姓祖坟太近,引起争斗,蔡姓人家老头儿被推了一把竟摔死了。蔡洼与大余湾各有不少人赶到神留桥湾,但没有发生械斗。最后是打官司,余姓每户人家按男性每人收费一元,作打官司费用。另一次是八十年代初,大余湾人到八里畈乡偷树,回程中路过一个湾子,当时天刚“蒙蒙亮”,因村民起得早被发现。或许是该村居民以为偷的是他们山上的树,竟全湾出动,把余姓人一群人打跑了。余姓一小伙子因蹲在茅厕解手被活捉,竟被吊起来打,还用烟熏火烫,最后给活活打死了。余姓人义愤填膺,组织了两班车青年后生,去把这个村庄给扫了,打伤了不少人。余姓四个组织者被判刑,都判了十几年。为打官司,余姓人家每个男性出资两元。

为对抗大姓,新县周河乡清末曾出现“五姓联宗”的事件。就是当时有五个小姓结拜,共同对抗当地大姓,免受欺侮。

宗族制度的传统流毒远不止此,一些“家法”骇人听闻。我初中有位老师,他的背是驮的,别人说那不是“大脖子病”,是少年轻狂被“活埋”留下的。——当然不是真的活埋,只是稍示惩戒,并未埋头,后来他的父亲把他挖出来。以该老师年龄推算,他被活埋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六十年代初。果然后来改过自新,成为人民教师了。八十年代初,我们湾还准备选个族长,因我爷爷不同意,此事作罢。也是八十年代初,我们湾只有两家的外姓蔡姓,居然还请同姓人来“吃祠堂”。

若说乡绅,神留桥村丁李湾肯定有过乡绅。我上小学时,丁李湾有上百户七百余人,又被称“大湾”,分成三个生产小队。其人口约占生产大队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记得当时全大队人口只有一千八百多人。如今,丁李湾已成新县著名古村落及旅游景点,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建有“古村落生态博物馆”。李姓是新县第一大姓。

4

新县设县(经扶县)之初人口不到十万,一保之地(面积接近现在的一个乡)同姓人口上千即为大姓、望族。宗族以自然村为单位,将数个同姓同源的自然村整合一起,或合族谱,或祭祖先。大的望族建有私庙,小的也有祠堂。

祠堂是自然村中最好的建筑,均为砖石木结构,比较著名的祠堂有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闵氏祠堂、列宁小学吴氏祠堂等,这些祠堂因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留在。民国时期,各姓祠堂多被征为公用,或改为小学,或成为军政机关驻所。民间鲜有祠堂还遗留至今者,如周河乡西河湾古村张氏祠堂。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均兴起续(合)宗谱、修祠堂之风。今新县有四十多姓族谱。族谱之下还有家谱。我曾见过本系族谱,到我这一辈是第四十“派(辈)”,余下还有四十派,但自1995年新光两县余姓合谱后废止。我二爷也曾写过家谱,从祖上搬到东余家写起。新县方言中有“合谱儿”一词,意同“靠谱”。

较大的自然村曾办有私塾。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课堂还设在旧私塾中;前张洼湾教一二年级的是一位老私塾先生,特别严厉,用戒尺打手掌心算是最轻的体罚。我爷爷读过十年私塾,好像也是在前张洼。我爷爷的姥爷没有儿子,却很疼爱女儿,田产分给了三个女儿做嫁妆,结果外甥都被划为富农。

村庄最好的房子是靠近池塘边,如今你去看丁李湾、西河湾或毛铺古村落,皆是如此。我湾最好的房子也是在池塘边,大概是鲁姓人家留下来的,外墙是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自然村,人口发展很快,新建房几乎全是土坯房。至八十年代才重新出现砖房。

每个自然村的公共建筑,最重要的当是水井。二十世纪之前,自然村全部吃山泉水,每个山村至少有一个水井。水井大都由砖石砌成,好的水井有几丈深,能够供给几百人日常饮用。一口好井对一个湾子攸关重要,体现在大旱之年。1988年全县大旱,稻禾焦黄,塘水近枯,我湾的水井水位并未下降,别人都说我湾有一口好水井。像丁李湾、宋徐家这些大湾,没有一口好井是不行的。

在人民公社时期,各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都大修水库、塘堰,一些野塘、水库是那几代人练习游泳的好地方。除了儿童,少年是不方便在“家塘”中脱光游泳的,而且水库更大、水更清。那时代每个男孩都会游泳、潜水,不像现在。

5

解放之初,新县人口仅剩4.5万人,至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已达27万。2001年八里畈乡改镇,也在同一时期,另三个人口大乡,沙窝、吴陈河和苏河也由乡改镇。从这个时候起,新县自然村人口逐渐向乡镇和县城转移,自然村规模开始萎缩,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如今,城镇户籍人口已达40%,农村日常留守人员不足20%。

新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先进”县,劳务输出在全省起步较早。新县第一批对外劳务输出是1984年派去伊拉克的“合同工”,期限为三年;当时只需要花费三千元就可以办好一切手续,但正值“两伊战争”期间,许多人不敢去。1987年新县首批出国务工人员返乡,人均约赚六万元,自此想要出国打工的“争破头”。次之,是向国内劳务市场输出合同工,主要是中建七局等一些国企大公司在新县招工。出国劳务输出也有女工,但没有男工赚钱,相比较最差的是一批输送到菲律宾的女工。因此,多数女孩选择去南方珠三角、长三角工业区打工。

新县经济最主要就是劳务经济。自1984年算起,至今新县已有出国务工人员4万余人次,有少数人出国务工两次到三次。出国务工人员是新县农村中最先脱贫的一群人,这部分人占主体,另外也有一些在国内经商或做小老板的。顺便讲个笑话:新县“比舅大”粉条是著名商标品牌,其名称来源于一个典故。某青年出国务工返乡,请亲戚吃饭,舅舅路远晚到,竟已开席(规矩是主客未到不能开席)。令舅舅特别不爽的,外甥竟然没站起来(打招呼)。席间上一猪肉炖粉条,外甥捞粉条时,因粉条太长不得不站起身。舅舅忍不住说道,“看来粉条比舅大啊”。有关出国务工人员回乡炫富、不懂礼的故事还有很多。某青年说亲,当着准“丈人(岳父)”面给众人敬烟,烟是好烟——中华,可自己却抽雪茄,这门亲事就黄了。

这部分人首先搬到县城居住,或买房,或先租后买。据来自网上资料:2017年新县户籍人口约33万,常住人口约27.5万,县城常住人口8万左右。我的舅、姑亲戚,都全部搬到新县县城。2015年在新县买一套别墅型的房子,裸房就需七十多万。

至2017年底,新县贫困人口仅余1.36%尚未脱贫,2018年新县摘掉“贫困县”帽子。其实,新县人均收入在全省还是中等水平。2016年新县GDP在全省108县(市)中排第104位,在157个县区中排137位,但人均GDP却在157个县区中排名第68位。2017年全省108县(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新县位列第52位。2017年新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3530亿元,预算支出24.3235亿元,在已公布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78个县中,仅有新县公共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近些年,除旅游收入外,新县工业税收也大幅提高,2017年工业税收达3亿元,从业人员3.1万人,“四上”企业达68家。

6

新县“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发展环境,既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在“村村通工程”完成以后,各村塘堰砖石加固,近年来又实行“厕所革命”,以及垃圾专项治理。2015年新县政府出台《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三清、五改”活动,整治农村“八乱”现象,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达标村向偏远山村推进。仅2015年,全县共选配农村卫生保洁员690人,建立垃圾收集池1920个、垃圾中转站19个,配置垃圾桶1942个(其中分类垃圾桶365个)、人力保洁车280台、乡镇用垃圾清运车26辆、村用垃圾收集车158辆,实现垃圾收集设施、保洁人员村组全覆盖。全县各乡镇共拆除猪圈、牛栏、旱厕2223个13424平方米,建成人工湿地21个,新修村组公路303公里,整修大塘288口、堰121个,建成沼气池799个、卫生公厕136座,完成农村改厕3884户,治理河道7.1公里,安装路灯128盏,建设休闲公园、文化广场156个,安装健身器材165套,绿化村庄72000多平方米,新建、改建房屋2145户。至2015年底,成功创建示范村40个,达标村83个,137个村达到“三无一规范”标准,76个村创建为省、市级生态村。

到2017年,新县共有12个中国景观村落,分别是:丁李湾、西河、毛铺、卡房乡老叶湾、千斤乡杨高山、田铺乡田铺大湾、卡房乡戴河大湾、沙窝镇宋冲、郭家河乡徐冲、卡房乡潘上湾、香山湖管理区韩山、周河乡胜利山。有中国传统村落9个,分别是:丁李湾、毛铺、西河、田铺大湾、韩山村、白沙关(陡山河乡)、钱大湾(苏河乡)、刘咀湾(卡房乡)、徐冲(郭家河)。另有河南省传统村落三十多个。

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景观村落建设,让许多城镇居民又回到农村。2017年底,家人曾问我要不要将城市户口迁回农村老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丁李湾有七百余人,至二十一世纪初,仅剩三四百人,如今人口回迁,又达到五百多人。

同时,土地流转、乡村农场建设,也让农业经济走向产业集成化发展道路。2018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大别山里 乡村如何振兴》,就介绍了新县山村脱贫致富、旅游开发和农场建设的发展之路。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新县乡村(新县自然村在哪)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