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卫城文脉城中征文千年水眼头百年水井巷

寻迹卫城文脉城中征文千年水眼头百年水井巷

在西宁市城中区有一条著名的巷子叫“水井巷”。那是承载了多少青海人回忆的地方。这里曾是古城西宁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街。水井巷的各种干货、风俗小吃、民族用品等琳琅满目,是号称西宁市“日进斗金”之地。

据史料记载,旧西宁城内到处都是土巷道,每一条街巷都有水沟,俗称阳沟,每日流水潺潺。据说,有人在城垣南端处开凿一洞并引水入城,因此当地人称此处为“水眼头”。后来,人们通过“水眼头”从南山寺山脚下的水渠中引水进入城内,浇地灌园,洒街压尘。在1949年以前,水井巷、民主街一带还是以菜地为主。那时,水井巷南端是一片荒地,人口极少,旧西宁的骡马市场就设在这里。上世纪50年代,“水眼头”一带被政府正式命名为“水井巷”。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这一带低矮的民房和菜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机关、住宅区、生产企业和国营蔬菜商店、国营粮店……逐渐形成了一个混合型街市。

2008年实施大规模的改造,使这条商业老街焕发除了新面貌。成为了西宁市正规化,高品质的商业步行街。

从2019年起水井巷又进行全面闭市升级改造,2021年

新水井巷市正式落成。建筑风貌上充分融合了河湟文化元素,保留了古井、老戏台等西宁文化,保留了老青海人的记忆,留住了城市的最美“乡愁”。

初见它华丽转身的容颜时,感觉既新鲜又陌生,相比之下,怀旧的我还是喜欢它的老样子。

记忆中的水井巷市场朴素、沉稳、厚重,非常接地气,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正对西门的巷口,有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水井巷”三个字。一个简易的砖红色的门楼,上面也刻着着 “水井巷”三个金色的大字。

进了门楼,从巷口分成两条通道。每条通道都有面对面的商铺。通道里铺着水泥地坪。右边是烤羊肉、抓面、酿皮、酸奶、甜醅、尕面片等地方风味的小吃的商铺,左边是人参果、枸杞、蘑菇、青海少数民族饰品、器具等本地特产的商铺。到人民街街口处,又出现了蔬菜、水果、肉、干果、糕点等杂七杂八的生活日用品摊位。

八九十年代的水井巷是西宁市最繁华的集贸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每当节假日,这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常常摩肩接踵。当地人逛水井巷是以吃吃喝喝,购买日用品为主,而外地游客除了在这里欣赏“大美青海”独特风光之外,也感受到了地道的“青海味道”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以前我们来西宁,如果时间宽裕,必定要去一趟水井巷。进去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买一买,非大饱了自己的眼福和口福不可,临走时还要给家里人买点好吃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不到水井巷就好像没来过西宁一样,这就是老青海人所谓的水井巷情结吧!

走进水井巷,就走进了浓浓的烟火里。由于巷道窄,游人多,总是挨挨挤挤,两边小饭馆里的情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进门,看一看,闻一闻就大抵知道这家的饭菜好不好吃。座无虚席,常常排长队的那家准不错。一家食客爆满的锅贴店是我们常去的,现在生意依然兴隆,味道依然精美。

在这里,冷的热的,酸的甜的,麻的辣的,荤的素的应有尽有。男女老少都能按自己的口味很快就会找到一家心仪的饭馆,一家人你吃你的,我吃我的,离得近,不用担心走丢。也会这家吃点,再到别家吃点,反正这里的小吃总是那么诱人,总是那么美味。

真正是尝不尽的美食,逛不够的水井巷啊!

现在的水井巷市场简约、洋气、时尚,更符合现代化的标准,但少了几许烟火气。

北边入口处,原来的小石碑换成了水波纹造型的淡黄色柱子,高端大气。中间的地面上是上下两层的时尚建筑,不是连起来的那种。以深色为主,灰色的瓦片,砖红色的墙面。两边的商铺只是对门面做了修缮。

在人民街街口处,有一个青瓦飞檐的仿古戏台子建在高高的水泥台子上。木柱子、木护栏、木格顶、木框装饰窗都漆成了大红色,正对面的墙上写着大大的红色福字。这里是民间曲艺、青海花儿表演的舞台。有几次路过这里,花儿歌手们正放声歌唱,引来过往的行人驻足欣赏。

紧挨着戏台子的是河湟皮影戏人物造型,一男一女服饰华丽,形态逼真,不知是哪一出戏中的人物。时常有人在此拍照留影。

这里比以前宽敞了许多,腊月里,地摊上摆满了春节用品,有各式的春联、各种福字,还有大大小小的窗花、灯笼、小动物挂件等,把水井巷点缀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南边巷口新修了高大的门楼,好像一下子提升了水井巷的档次。

沿着靠近建行一侧往返观赏。在戏台子的背面,是水井巷的点睛之景——是一眼早就干枯了的水井。石砌的边沿,不深,里面撒了些钱币。一块不大的石碑上刻有介绍水井历史的文字。石碑的边沿上搭的红鲜艳夺目。有谚曰:千年水眼头,百年水井巷。

再往下走是由旁边一个居民小区的围墙装饰成的大幅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分别介绍了古城西宁、西宁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小十字、大十字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水井巷市场。感兴趣的人士都会停下脚步用心品

读。这可是西宁的历史资料啊!

在市场里,还多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仿铜雕塑,一个回族小伙儿笑眯眯地扯着拉面;一个藏族妇女精心制作焜锅馍馍;一个烤羊肉的摊位上,一老一少正大声吆喝呢;还有一处,是一个茶壶往外倒着奶茶的造型。这些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点缀性的造型给水井巷平添了几许人文气息。

在这条街上,最吸引我的还是离戏台子不远处的青海省水井巷非遗生活馆。外墙上是我省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照片及简介。走进大门,一个小小的门厅,摆放着身穿蒙古族、藏族、土族服饰的五个模特。大门正对着通往二楼的楼梯。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上走,楼梯间的墙上整齐地挂着有关非遗文化的各种照片。二楼一大间都是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文化作品。分别展示了化隆唐卡、湟源皮绣、贵南藏绣(刺绣)唐卡、湟中堆绣、湟中壁画、丝毛挂毯和海西蒙古族传统服饰。每一件精湛的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化隆唐卡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创新。贵南臧绣唐卡色彩艳丽,造型极为夸张。湟源皮绣,皮质细腻,画面小巧、精致。湟中堆绣多以女性人物画、牡丹花为主,人物千娇百媚,姿态柔美,牡丹花活灵活现,雍容华贵。湟中壁画中的人物抽象夸张,动物栩栩如生,似有唤之欲出的感觉。丝毛挂毯工艺繁杂,毛质厚实,有较强的立体感。海西蒙古族传统服饰做工精美,设计新颖大方,彰显了蒙古人的豪放,骁勇。热情的讲解员

还给我普及了有关唐卡的基本知识。非常感谢这位尽职的小伙子!

走出非遗生活馆,没走几步就到了“何家油炸糕”传承名店。这是一家八十年代开的老字号店,听店员说他们已是第三代了。他们家的油炸糕远近闻名。记得那年开张前一周顺路来过一次,想买点回去,无奈店旁排着一条长龙似的队伍,足足有三四十人。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次,往里进的时候也是一条长队,我还特意数了一下,大人小孩加起来不下五十人。转了一会儿返回时排队的人还是那么多。我也赶紧排了越来越多。没一会儿,只见一个店员拿着一个食品袋出来,给了前面一人,并告诉我们,不要再排队了,拿到食品袋的人是最后一个,油炸糕快没了。排在我后面的人都失望地走了,我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姐不死心继续排着。没成想还等对了,终于买上了几个。忍不住赶紧尝了一口,味道还是那个味道,香喷喷的,里面的馅料细软细软的,外焦里嫩,甜而不腻。直到现在,每次经过水井巷都会看到排队买油炸糕的人们。不变的味道,难忘的记忆。

水井巷里的老字号店铺还很多,像温州豆腐脑白吉馍夹肉店是一家在水井巷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店,名气也不小,关键是人家的食材味道地道。他们家的经营方式简简单单,他们以几十年不变的老味道,几十年不改的经营模式迎来送往着它的新老顾客。大家去他们家,都是奔着豆腐脑和馍夹肉

去的,每次去都是食客满座,楼下两间坐满了,进来的人陆陆续续上二楼去。一碗清清淡淡,软软绵绵的豆腐脑,配上榨菜、香菜、淡淡的调料,吃起来既可口又暖心,再咬一口肥瘦搭配的馍夹肉,那叫一个爽!

市场入口附近的几家商铺生意非常红火。德禄酸奶是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门面干净亮堂,对门墙上高高挂着六个牌子,中间两个,一个写有“中华老字号”字样,一个写有“西宁市城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其余几个都是“中华名小吃”金奖的牌子。旁边一家是十五年水井巷老店,野栗子是店里的招聘。巷口那家炸鸡店生意很不错,时不时地有一大群年轻人围着,毕竟年轻人喜欢这样的快餐。其他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起来了。

不过,地下店铺和楼上店铺生意没有一层那么红火,估计原因是人们习惯了原来的逛法,而且它的二楼不是连着的,是一段一段的设计,逛起来比较麻烦,因此也就懒得上二楼了吧。

最近,又去了一次,不知啥原因,又在搭架子维修。巷口好几家停业改造中。

冬天摆地摊的空地上多了许多简易的小店铺,多是以食物为主。戏台子前面的空地上搭了一个大大的帐篷,摆满了整齐的座位。这样也好,方便开展演艺活动。

水井巷不断在改进,不断在变化,人们对新修的水井巷

持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好是坏就交给时间来验证,我们不好评判。昔日的水井巷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一个崭新的水井巷正在崛起。希望它越变越好,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

作者:扈凤武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寻迹卫城文脉城中征文千年水眼头百年水井巷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