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塘头

塘头村位于石岩街道西南部,东邻羊台山麓,西接铁岗水库,行政管辖区域面积约为11.27平方公里。社区大部分面积被划作生态线范围,整个社区更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现有人口约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0户,约为800人。

在南山的白石洲,也有一个塘头村,是石岩塘头“移民”所建。

村史简述

从机荷高速石岩出口转向松白路,没走几步就能在路旁看到一块写着“塘头”的石碑,这就意味着来到了有着石岩“南大门”之称的塘头。塘头于1698年建村,旧称“塘子头”“塘头下墟”,至今已有319年历史。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石岩塘头村

塘头村属于移民村,原塘头村旧址位于铁岗水库上游,因1994年铁岗水库扩容,被纳入移民村,1999年全村搬迁。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白石洲塘头村

在修建铁岗水库之时,塘头村已经迁出了部分村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央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以粮为纲的政策。为了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当时的宝安县为了保证西乡、沙井两大粮仓能达到增产、增收,决定在宝安铁岗拦河蓄水(现铁岗水库)为西乡、沙井的农田之用。由于水库库容面积较大,会淹没四处村庄,塘头村有大片农田就在其中。在这一背景下,原塘头村的上百户人家需要部分搬迁。1959年,这些外迁的塘头村民成了白石洲的“移民”,并在白石洲建立了新的塘头村,因此,白石洲塘头村和石岩塘头村实属一家人。

姓氏溯源

明清时期,邓、陈氏先祖最早在石岩塘头村居住,清朝康熙年间(1698年),72岁的池氏先祖池维祥从福建省汀洲上杭县迁徙而来,此后人丁渐旺,成为塘头最大的姓氏。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石岩塘头新村的池氏宗祠

传说,池氏的迁徙因明末客家人抵抗满清入侵而起。1644年明朝灭亡后,郑成功率领的水师一直在南方抵抗至1661年退守台湾。清兵进军至福建时,郑成功号召当地群众起义反清,无数客家忠义之士纷纷加入,池氏先祖就是其中一员。起义失败后,池氏先祖被迫散居各地。

其中,池维祥四兄弟带领家眷从福建翻山越岭,每人肩挑着两个箩筐的行李一路徒步而来。路过塘头时,大哥维祥的箩筐绳索突然断裂,于是他便遵循家训在此安家。他的两个弟弟则继续走到西乡附近定居。池氏四兄弟中的一人途经东莞时因病身亡,为纪念这位先辈,至今,塘头村的池氏后人依然保留着每年重阳节赴东莞大众山祭拜的习俗。

社会发展

石岩塘头

走进石岩的塘头村,只见一栋栋别墅排列整齐,巷道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原塘头村旧址位于铁岗水库上游,因1994年铁岗水库扩容,被纳入移民村。2000年,老村整体搬迁至距离其西北两公里的山丘上,仍称为“塘头”。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塘头村老围

在塘头本地居民、石岩街道摄影爱好者池满福的工作室,至今仍保留着几张塘头老村的照片。在照片上看到,塘头老村紧挨着铁岗水库,分为老围和背仔两个部分,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村内,客家民居建筑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塘头村历来崇文重教、文武双修。池太公当年曾专门安排了“读书田”,供家族中读书上进的子弟上学和参加科考之用。在清朝该村曾出过两个武状元和数位文官官员,建有御赐的状元牌坊、祠堂和府邸,可惜因为修筑水库,这些老建筑都被淹没了。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以前的塘头老村紧靠水库,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离石岩街道中心远,交通不是很便利,发展比较落后。”池月文告诉记者,塘头老村整体搬迁后,不仅大家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前来投资建厂的企业越来越多。塘头已成为石岩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从塘头社区工作站往外看,现代化的塘头新村和塘头又一村尽收眼底。据介绍,搬迁后,富裕起来的塘头居民不仅住上了别墅,还在别墅区附近盖了大量新房。由于新建房屋的占地规模相当于一个村庄的规模,附近的居民都感叹“塘头又多一个村”,“塘头又一村”因此得名。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现在的塘头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汇聚了多家国际知名上市企业和高新企业。据悉,进驻社区的大小企业约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创维集团、亿和控股、一电科技、领亚集团、恩斯迈电子、华为分部等国际知名企业,社区内各类公用设施配套齐全,成为石岩街道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白石洲塘头

白石洲的塘头村从铁岗水库搬迁过来后历经风雨与兴衰,在短短数十年有两次比较大的变迁与起伏。一是因居住条件太艰苦初次搬迁过来的村民,有几户人家回迁回原处;二是在58年曾经发生大逃港事件,最高峰的一天是上午生产队还有四五十人务农,下午就只剩十七八人干活了,大部分青壮劳力都跑到香港谋生,多半家庭只剩下老幼妇儒。经历了漫长的经济积累,村民逐渐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到1978年,虽传出“香港最后一年为偷渡的人做身份证”引起全深圳“大逃亡”,但塘头村逃港的仅15人。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80年代白石洲塘头村民自建的第一栋二层建筑

鉴于移民村可以自由出入香港,自79年始村里已经有了第一部黑白14寸电视,彩色电视则到了康佳电子厂投产后85年左右,开始有了国产的彩色电视机。1985年左右沙河农场的商贸公司已拥有了7台日产的嘉陵摩托车。当时市价大约是1500元左右。村里大约是1997年开始有了第一台夏利私家汽车,当时市价大约是13万左右。

塘头村共有90间老瓦房始建于1959年,当时是用作安置迁来白石洲的村民所用。50多年过去了,长期日晒雨淋,这些老瓦房也渐入“老态”。据资料显示,老瓦房的地基为浅表层坡积土,基础为毛石泥砂砌体,埋深不足1米。经过长期雨水、污水的冲刷,房屋的地基已多处外露。一些土墙体也出现裂缝、脱层等现象。屋盖的木楞腐烂、连接件断裂、檩条脱落、盖瓦松散。2005年8月22日,第一排一间10多平方米的瓦房在暴雨中倒塌。

在瓦房前方的空地上,有许多塑料棚,上面写着“烧烤”、“夜宵”。这块空地就是白石洲有名的夜市,晚上非常热闹。瓦房另一旁,则是集体合建的塘头大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石洲出现了一股“疯狂抢建潮”,许多人来深圳,白石洲成了他们最初的起点,村民看租房有利可图,便纷纷盖起了大楼。塘头大厦就是那个时期建的。

不同于原村民自己的房子,瓦房区的房子是统一修建的,这就造成了他们房子的墙是共有的,你家的墙壁也是隔壁邻居家的,所以就不好协商,你要是想改建,邻居不同意,所以瓦房一直延续至今。

塘头瓦房虽由村民自建和居住,但却没有正式文件在法律上证明其权属属于村民。

2013年 9 月,塘头瓦房的租户被通知必须搬迁,理由是政府认为瓦房建筑年久失修,将其C级危房,政府为了使作为房东的村民支持搬迁,每个月向其支付650元的补贴作为对租金损失的补偿。于是在当月,所有的租户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搬出了瓦房,塘头瓦房结束了其为移民服务的历史,成为高密度的城中村的一片无人区。

文化撷英

客家山歌

在石岩的七个客家社区里,流传着石岩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池官华就居住在塘头村。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可以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山中林间,不分时间、地点,即兴演唱,唱时往往触景生情,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能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除了劳动山歌或生活歌以外,其中客家情歌占了很大部分。

重阳祭祖

白石走塘头村池姓族人把每年重阳节定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并举行集体祭祖活动。其仪式在白天举行。由村委会牵头,全村每户代表参与。

重阳祭祖仪式的出行线路首先在塘头村集合,然后开车到东莞清溪,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烤乳猪、水果等祭品,带到祖坟前祭拜,完成仪式后再到深圳石岩大王山森林公园的山上以同样的仪式祭祖。并祈求祝愿当年的庄稼丰收,在外谋生的乡人能顺顺利利。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出门在外或远离家乡几年至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谈先祭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为荣光耀祖,在东莞清溪祖坟,不惜花费银两重修祖坟,并立池钦四郎的石碑纪念先祖。

综合自深圳侨报、广州日报等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深圳白石洲塘头村,深圳白石洲塘头六坊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