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卢村最著名的景点「安徽景点卢村」
二零二零年四月初正值清明节,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下,大家居家被关了很久。安徽这个旅游城市为了带动经济,景区免费对本地人开放,我恰逢出差顺便去了宏村,下午两点左右,景区工作人员崩溃了,日接待游客过万超最大接待量,景区关停了,里面乌泱泱都是人,大家大概是带着既恐惧又兴奋的心态出行吧。人拥有的时候从来都不珍惜,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贵。有人发朋友圈感慨,从来没有发现城市的广场是那么的美,鲜花盛开,绿意盎然,也许只有坐过牢的人才知道自由是多么的可贵,这次好了大家都体会了一下。
宏村旅游人员的密集度还是让我有些担心的,于是选择了附近半开发的卢村。进入卢村,瞬间被它的美给洗涤了,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绵绵的小河,潺潺的流水,河面上飘着几撮欢快的小鸭子,嘎嘎叫着,时而扎个猛子下去捞鱼,偶有几只水鸟在河面上一蹦一蹦的,忽然又飞向了远方。沿着河,零星散落着村里的居民在河边劳动者,有的在洗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洗拖把,这种原始生态的环境,在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真是让人向往,仿佛书中的世外桃源。
我到了当地一户人家留宿,老人家的名字起得也很别致,叫羊浅溪亭,房子好大,一连三栋小楼,带一个悠长的河边小院,老人家说他们三个女儿,大女儿在上海,二女儿在杭州,小女儿也在上海都成家买房了,说起来眼睛放着光,特别的自豪。他说他不愿跟着他们一起住,城市环境不好,生活不自在。我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他说在北京生活就像住在鸽子笼,出门谁都不认识,找不到在当地那种熟悉的感觉。我奶奶也是这样,以前生活在农村,爸爸让她搬到城里她死活不去,觉得太拘束。奶奶的爸爸是个老中医,奶奶也会点小医术,在农村是个呼风唤雨的小老太太,四邻八舍每天都会给她送点瓜果蔬菜,下午还要坐在一起开会下午茶花会,八卦一下村里的日常,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轶事。她觉得与儿女搅和在一起,生活难免磕磕绊绊不如意,这也许是聪明人的做法,看得透,看得远,能自力更生的时候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宁静和清闲。
老年人的生活都很规律,早睡早起,我一起床,这家老俩早已忙活半天了。清明正值吃笋的季节,大爷背着小竹楼去地里挖了一筐笋,我点了个春笋炒腊肉,还有当地有名的臭鳜鱼,鱼是他们自己腌的,腊肉也是他们自己风干的。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老大爷在山上隐居,自己养了几头猪,每年自己都要风干很多腊肉,记者还特意给他房顶满梁的腊肉来个特写,有间屋子还有几口缸,老人说这是他自己酿的酒,他有喝酒的习惯,每天都要喝半斤,如今物价飞涨,猪肉三四十一斤,他也算富有人家了。现在的农民种地又不需要纳税,有几亩田就能活的很滋润了,田里的菜稍微种点就吃不了喝不了的。国家征地,把一部分人赶到楼上去住,虽然当时给几个钱,但钱也有花完的时候,地不一样啊,有地就有吃的。有时候啊真羡慕这些有地的人,能自己自足,不用在外奔波劳碌了。
他家院子在小河边建了一排纳凉的凉亭,在这吃饭,看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来一杯他们家自酿的米酒,配上臭鳜鱼,腊肉笋,顺便听老太太讲故事,好不惬意。我常常向往南方这种山水如画的生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定居在南方也是不错的选择。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父母养老问题,虽说现在交通发达,但老人年纪大了,坐车是个问题,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潮湿北方人也住不惯。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国家人口太多,人口老龄化,不能解决养老问题,养老的重担还是落在了子女身上,搞得太远,父母几十年的心血就相当于没了,用我爸的话来讲还不如养条狗。仓颉的话讲的很好,世上安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生就是在不停的做选择题,不停的在取舍,舍与得。
吃饭完毕,我坐那欣赏风景,老太太(近70了)在院子里清洗床单,客人每走一个,她都要清洗一次,还要加84消毒漂白,她说她的床单用了八年了,我看还像新的一样,她说这样客人用的放心,自己也用的放心。这种小旅店如此爱干净的人不多了。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住农村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烧一大锅热水,将家里的毛巾都洗一遍,即使家里的毛巾破了也都是干净的。爸爸说他小时候的衣服奶奶每天都要洗,干干净净的,别人身上长跳蚤,他不长。爱不爱干净,讲不讲卫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与农村还是城市没关系。勤劳讲究的人值得尊敬,一件事敷衍,事事都敷衍,人与人的不同大概在于细节。
现在的很多人都会追求利益,多花一分钱就多享受一份服务,这位老太太始终如一,让入住的每个人都享受干干净净,很是让人舒心。她没有对生活不满,开开心心,乐乐呵呵。开心如果需要金钱来填满,那永远是个无底洞,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卢村之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太太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位老太太她有三栋大别墅,她缺钱么?从早忙到晚,她不累么?在金钱面前她没有迷失自我,依然勤俭持家她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并快乐的享受着这个过程。人总得有点事来干,有些消遣,才能健康快乐的活着。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