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朱家尖三和村从棉花到西红花幸福花儿开不完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这个季节,走进普陀朱家尖街道三和村,在不少农家小院里都能看到,一个个类似“洋葱头”的球茎正静静地躺在一屉屉的网框内,等待抽芽开花。这不是洋葱,也不是水仙,而是人称“红色金子”的西红花,也叫藏红花。

“再过一阵,这里将开遍紫色的小花,开剥花瓣、抽花蕊时,十分热闹。”朱家尖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社长林高德与西红花结缘已有20个年头,他说,“今年种植了7亩西红花,每公斤花丝可以卖5万元,按照亩产0.5公斤花丝来计算,纯收入大概有10万元。”

三和村,是朱家尖有名的农业村。“以前我们种的是棉花、西瓜、番薯等,一亩的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林高德说。 2001年,朱家尖当地一户人家从建德引进西红花种子,花蕊卖到了每公斤9000多元。看到这么好的收益,不少村民开始了“红色金子”种植。经相关部门检测,朱家尖种植的西红花红花苷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品质不亚于伊朗原产地的。朱家尖西红花合作社种植户一度达到28户,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从棉花到西红花,朱家尖三和村的幸福花开不完

村民林高德:没想到一朵花里三根蕊这么值钱

“一开始家里人觉得有风险,说不要投入太多,但我觉得这东西能做,有前景,没想到一做就是20年。”看着眼前的西红花种球,林高德的眼神格外温柔,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当年和西瓜、番薯打交道的他,一看到这娇柔的紫色花朵便爱上了。

朱家尖也能种西红花?当时这颠覆了不少农户的常识。2001年,朱家尖农办赴外地参观学习,后来在全镇范围内建立了19户西红花种植试点,林高德立刻报名参加。

“一开始尝试种了一亩地,投入8000多元买了600斤种球。”林高德说,刚开始种植的时候,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室温和种球的水分没有跟上,林高德的西红花花期比别人整整晚了一星期。后来花蕊处理技术不过关,价格低,一亩花蕊只卖了1000元。

看到这情形,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林高德却决定继续干。他开始钻研西红花的种植技术,去各地学习种植经验,时间一长摸索出了点门道。例如在播种前施氮肥,不施化肥。球茎收上来不浸种,腐烂的现象明显减少了。渐渐地,林高德成了种植西红花的行家里手。“其实第二年价格就上来了,一公斤花丝可卖4800多元,后来价钿越来越高。真没想到,一朵花里的三根花丝介值钞票。”

2008年,普陀区朱家尖西红花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大家一起分享经验、研究农具,一步步提升西红花的品质。为了烘好花蕊,林高德和村民们自己设计了像双开门冰箱一般的烘箱,用电炉烘,结果下面几层烘干了,上面几层还是湿淋淋的;后来又尝试过不锈钢脸盆加煤气灶,之后添置了蒸气式烘干机……他清楚地记得,2009年,西红花花蕊每公斤达3.6万元,当年他的亩产为0.8公斤,而种西瓜的收入依然在每亩2000元左右。

“2015年,我种植了17亩西红花,收了17斤花丝,当时一公斤5万元,毛收入40多万元。”林高德回忆道,这一年也是三和村种植西红花规模最大的一年,西红花真正成为了致富花。

三和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国:农产品越销越近,价钱却越来越好

林华国当三和村党总支书记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朱家尖人,他见证了三和村的变化。

曾经,朱家尖作为普陀的离岛,名不见经传,大家更熟知的是所在地的国营曙光农场。“那时候计划经济,朱家尖都是种棉花,粮食不够再种点番薯、玉米补充,日子一眼就看到了头。”林华国说。

1984年,土地包产到户。村民们在朱家尖的土地上寻找到了最适宜的经济农作物——西瓜。“那时候一亩能产万把斤,每斤七八分。”林华国回忆着。为了卖个好价钱,那时朱家尖的西瓜基本都往上海销,太阳快落山时把西瓜装上大船,第二天一早便到了。朱家尖的西瓜打出了一点名气,卖得挺快,农户们一年也有千把块收入。林华国说,那个时候做泥水匠每天的收入也就七八元。

后来渡轮开通,结束了朱家尖与沈家门一天一班船的历史。村民们不再往上海奔波,把西瓜装上板车直接去了沈家门。“一辆小板车可以装600多斤,价钱也卖到了1元一斤。因为交通方便了,阿拉朱家尖开始种蔬菜、水果,销往沈家门、勾山、鲁家峙一带,牛角湾的橘子也慢慢名气大起来了。”林华国说。

“肯吃苦,生活总会变好。”林华国记得,1987年他们家靠着一车一车卖西瓜,终于攒下两万块钱,翻新家里的旧房子。“那个时候盖房子用的木板、水泥、钢筋全部要去沈家门买,有些还要开后门。”他笑着说,“那时起,村里翻新小楼的家庭越来越多。”

朱家尖跨海大桥一通,整个岛的命运全部改变。道路、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林华国说他怎么也忘不了淡风林度假村,这家南沙边第一家大型宾馆开业,标志着朱家尖走上了开发旅游的道路。

虽然三和村离景区相对较远,但也了旅游红利。“西瓜、玉米、番薯拿到景区,都能卖个好价钱。游客从海滨浴场上来,坐在沙滩上剖只西瓜吃,还是一道风景。”

三和村的农产品越销越近,价钱却越来越好。

三和村村民:开民宿已是常态

现在说起朱家尖村民生活,开农家乐、开民宿已是绕不开的话题。

三和村也是如此。

林华国清楚地记得,2007年那个春节,朱家尖涌进大量的游客,超过了当时宾馆接待能力,别说住宿,很多游客连吃口饭的地方也找不到。有不少游客看到村民们吃饭,便说能不能给钱搭个伙,也有人说买些玉米什么的当点心……于是,越来越多的朱家尖人走上了开农家乐、农家餐馆、海鲜排档的路。

“我自己的老房子,现在也开着农家乐。”林华国笑着说。

林高德也是如此。通过种植西红花,林高德花100多万元盖起了别墅。五六年前,民宿热起来,他儿子对别墅进行设计、装修,开起民宿,乘上了朱家尖旅游发展的顺风车。“我现在会在民宿里放一点西红花丝或者花瓣,得到了不少入住游客的青睐,也卖出了一些产品。”林高德乐呵呵地说,“现在种植是兴趣,民宿是生活,我这是从一产跨界到三产了。”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朱家尖三和村从棉花到西红花幸福花儿开不完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