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美丽乡村打造三型模式建设「壶关美丽乡村打造三型模式」

山下,青山环抱,红瓦白墙,别墅林立,阡陌交错,浸染在苍山墨岭间,让人恍如置身画中;山上,亲鸟园、跑马场、石板幽径、农家院落,邀三五亲朋,品一杯香茗,尝一桌“野味”,宛若“世外桃源”,一派自然古风。

这是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的如画美景。

村民搬下山,市民搬进村。几年前,从山上到山下、从“忧居”变“宜居”,岭东村引进公司、组建合作社,盘活旧村土地、山林、窑洞民居等闲置资源,折价入股,规划实施千米跑马场、亲鸟园、鸽子广场、窑洞特色酒店等项目,打造凤凰山庄景区,优先贫困户务工,年底收益分红,让村民“搬得出、能就业、可致富”。

“不光住上了二层楼,还有钱赚。我在窑洞特色酒店做农家饭,一月工资1500 元,活不重,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岭东村贫困户李秀红边忙活边说,“我老公工资更高,在凤凰山庄打杂,每月2100 元。”

“眼下,全村有100 多人在凤凰山庄务工,占全村总人口的1/3。”岭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卫明介绍说,仅今年“五一”期间,凤凰山庄接待游客就达10000 余人次。

岭东之变,是壶关县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壶关县建设美丽乡村,既看重“颜值”,更看重“气质”。正如壶关县委书记李全心所言,建设美丽乡村,不只看村子美不美,还看人气旺不旺、产业兴不兴。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环境美”到“人文美”、从“产业美”到“生活美”,借助全市“五道五治”行动东风,壶关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产业发展型“三型”美丽乡村。

环境整治型。乡村之美,美在环境。针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壶关县因村制宜、因点设计、注重品位、体现特色,立足既有条件,摒弃“千村一面”,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整的整、该建的建,对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道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村庄环境管理实施“六大提升”,力求村庄干净整洁、雅俗共赏,涌现出像“七彩村庄”南平头坞村、“美丽宜居”刘寨村等一批环境整治型美丽乡村。目前,全县每村固定一处垃圾填埋场,每户配发一个垃圾桶,每300-500 名村民设一个环境保洁员,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生产垃圾不过夜”。

文化传承型。乡村之美,美在人文。对于具有特殊人文景观、丰富乡村文化资源,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的乡村,以及传统文化乡村,突出展示、保护、传承,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制定标准,不搞大拆大建,以有文化、有品位、有审美的眼光去治理,避免农村“ 空心化”,实现天人合一、勾连古今,让人望山见水、乡愁可寄。“明清民居”芳岱村依托丰富的古建文化、悠久的农耕文化,坚持治理与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古村特色相结合,就地取材、修旧如旧,还原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乡村风貌。“瓷器记忆”河西村,利用旧时生产的陶瓷缸、碗、盆残片,以及石碾、石磙、石柱、石槽,打造河西文化广场,并将出生于该村的“太行山上板画王”王雪山、“上党唢呐王”刘长有的画像、简介置于广场,为子孙后辈留存记忆,丰富“乡村精神家园”。

产业发展型。乡村之美,美在产业。依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壶关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支持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模式,呈现出以“乡村旅游”大河村、“休闲农业”绍良村、“文化旅游”常平村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生产聚集、产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农民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记者 常珍珍)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壶关美丽乡村打造三型模式建设「壶关美丽乡村打造三型模式」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