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窗户看世界「透过窗户看变革」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童年时的一双眼睛,晶莹纯洁。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衡东县霞流镇白杨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除了贫困和饥饿,就是全家9口人挤在两间不到30平方米的泥砖房里。窗户很小,泥砖砌成的,不到一平方米,直直地支撑着几根木柱,再用两根竹篾条打上一把“大叉”,一年到头糊着报纸,光线昏暗,报纸常常烂了换,换了又烂。后来,娘从街上扯来几尺薄膜用图钉钉在窗户上,屋内光线居然强了不少。娘喃喃地说:“要是家里有木头窗子,装上玻璃就好了。”

透过那扇昏暗的窗户,我眺望通往村外那条弯曲的羊肠小路,看到乡亲们出的“集体工”,穿的棉布衣,吃的红薯糙米饭,点的煤油灯,个个面黄肌瘦,缺乏生气与活力。几个天生不安分的人偷偷摸摸将鸡蛋贩到城里,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挨批受斗。那时我总是睁大迷惑的眼睛问自己,乡亲们一天到晚勤扒苦做,为何连肚子都填不饱?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青年时的一双眼睛,清澈明亮。

1980年,家乡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我家分到了8.9亩责任田,“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三年日夜苦战,家里有了“余钱剩米”,爹娘麻着胆子决定拆掉老屋,建成白衣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栋新房。没有泥砖,就地取材,赶来耕牛踩砖泥,放出了2000多块泥砖;没有瓦,将厚厚的稻草盖到屋上。新屋有140多平方米,5间住房每间都有一个大窗户,窗户全用木头做成,抹上桐油,装上蓝色玻璃,外面的世界尽收眼底。

透过那扇明亮的窗口,我猛然发现:窗外的世界变了不少,政策放宽了,被称为“投机倒把”的黑市解冻了;胆子稍大的村民可以挑着大米、鸡蛋、鲜鱼等农副产品自由买卖,名正言顺走南闯北做生意了;亿万农民不再死死地捆在一块土地上,可以“八仙飘海,各显神通”了。大哥承包了村里的碾米厂和电灌站,赚来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桶金”;弟弟买来拖拉机,一天到晚在外为村民犁田、耕地、运肥、拉货;爹带着二哥安心种好责任田,粮食亩产过吨;我走出山村,成了第一个进城的“打工族”……我家的家业越搞越兴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村里修了一条通向山外的机耕道,村民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用上了电灯和机械设备。“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已不再是春天的童话。

农家的窗口,就像我中年时的一双眼睛,睿智深邃。

2000年,大哥和弟弟突然宣布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拆掉那栋刚满20年的泥砖茅草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经过一年苦战,两栋崭新的红砖青瓦屋屹立于白衣港的青山绿水之间,如鹤立鸡群。最显眼的是前后两排大窗户,全部用的铝合金玻璃四开窗,挂上了深蓝色的窗帘,与城里的居民楼没什么区别,赶上了时代潮流。随后,窗外绿色的山坡上,不少农家的土砖房变成了小洋楼和小别墅。

做梦也想不到,我这世世代代的“泥腿子”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后又调到衡阳市委机关工作;大哥一家10口人举家进城,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弟弟到广东做生意,将本地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上广东人的餐桌,不但在城里买了门面,还买了住房。如今,我们住房装的是落地式的“断桥”双层玻璃窗户,不但光线明亮,隔音效果好,而且高端大气上档次。透过那宽敞的窗口,我突然觉得:我国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乡亲们观念更新了,胆子更大了,脑子更灵了,发家致富的路子更多了,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让乡亲们更有“获得感”。

站在敞亮的落地式窗前,透过窗口看外面,村里的机耕道已经拓宽硬化为水泥路,装上了路灯,晚上村民伴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乡亲们不再烧柴,用上了电和天然气;大家以家乡农产品作为“大后方”,不断开拓“前沿阵地”,由农产品转向建材、电脑、五金、互联网生意,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从泥砖木头窗、红砖玻璃窗到铝合金窗,再到落地式双层玻璃“断桥”窗,这些变化不但展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映衬了一个时代前进的缩影。(成新平)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透过窗户看世界「透过窗户看变革」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