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石马山镇小冲村红网「涟源石马山小冲刘家印象」

涟源市石马山镇小冲村红网「涟源石马山小冲刘家印象」

涟源市石马山镇小冲刘家

2018年3月29日下午,我慕名来到石马山镇小冲刘家。同行的有市、县非遗工作者,村里的秘书,共6人。

“三甲梁家一摞,当不得小冲刘家一个”,这是父亲曾跟我们讲的俗语。三甲梁家是富户大户集中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在民国时期也有28根勒皮带(代指将领),人才多。但小冲刘家比三甲梁家更胜一筹。这“一个”又是谁呢—-刘制台。

午饭后,很快就联系上了村里的秘书,我们到了集合地点,见了面,他无奈地告诉我们,差不多都破了,以前有20-30栋花屋,前几年都要好得多,这几年,这些花屋一点一点地烂了,只有4栋稍微好一点的了。秘书父子俩在前面带路。

进入小冲刘家,感觉跟扶胜村真还不一样。这里地势平坦些,别墅很多,村容要更整洁,布局也要合理些,没那么乱和拥挤。看上去,这些房子都是旧屋翻新,在原址上起的。

秘书的车在一栋崭新的别墅门口停了,告诉我们,这里面有一处古民居。我们下车,从外面看,别墅高大洋气,别墅围墙连着一处残旧的古墙,很不起眼,看上去这是古房子的槽门,被拆了,但里面较完好。我们跟着进去了。三进二横,四合院。这时也过来了几个村民,和我们打招呼。在交谈中得知,古民居叫怡怡园,建造者是刘克宗六兄弟,200多年的历史。起房的时候,这六兄弟是农民,后来勤劳,买田买土就逐渐富裕,成了地主。旁边的新别墅是刘克宗的后人,资产上亿,真正的土豪。他想买下房子的产权,但有32间房,20多个房东,有的占有10多间,有的一间,不齐心,出起天价,把土豪搞拗了,一直没买得成。有的起出去了,不管了。这些零散的房主,都只拥有一间房的产权,做不了什么用,不卖也不捡盖,任其烂,还影响其余的也烂。

我们边走边看,这房子座势的右边保护得好些,左边房子的檐皮断了,有的顶上烂了个洞。右边侧墙高大完整,泥绘色泽鲜艳,正面、左右三面墙全部青砖,所以,这个房子的结构牢固,主体结实,只是屋瓦檐皮要维修。后墙用的是土砖,但是横着的,意味着后墙的厚度就是土砖的长度,冬暖夏凉。我们都认为:这个房子要修复,没有太多的问题。关键就是产权。

当我们准备移步的时候,一位60多岁的大姐出来了,旁边的人告诉我们,这是土豪的母亲。大姐对着我们说,这右边的10多间房是他们买下来了,2年请人捡盖维修一次。但其他的房子,他们都不怎么管,拿着不值钱;你要买他的,就一身的名堂。当问及后人,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台湾,有的做生意。

接着去看芳桂圆。这是涟源县第一任县令家的房子。光看那门前的大塘,就知道这房子的规模很大。塘将近200米长。外墙完整、槽门墙体还在,彩绘依旧,青石板地面还在,只是两边的石狮被人偷走。秘书说:前不久到这里都看见了狮子,今天就没有了。这个院子较乱,新屋旧屋夹在一起,看不出原来的布局。一棵水桐树长在一个窗户上面的青砖里,青砖鼓胀,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落。下面过一块土就是一条小河,沿着小河,将近一里路,时不时露出青砖或是整齐的石墙、门底石。宽厚的睡凳在阶基上日晒雨淋,那凳脚上清晰精致的木刻,无力诉说繁荣。这里,给人的感觉是:历史已远去了,回不来了。

为了提振我们的信心,秘书说,我们去看几个好一点的吧。整洁的马路将我们延伸到了又一栋古民居前。房子四周整洁干净,院落整整齐齐,令人心旷神怡。一位老人笑盈盈迎了上来。秘书介绍说,这是房子的主人–刘自金。接着,74岁的刘自金老人讲起了房子的历史:这栋房子名叫世玉堂,是其祖父刘世玉起的,100多年历史了,后分到其父辈四兄弟。其叔祖父是国民党时程潜手下的将领,土改时,家产被没收;二伯是工商业地主;满叔有小土地出租,打成富农,剩下婶娘才保住了那份房产。

刘自金老人自己是石匠,现在还零星做匠活。20多年前,他先后两次出钱买下了其他9户的房份子,开始独自管理这栋房子。捡盖、维修,除了3扇门包了一下,装了一个铝合金窗子以外,其余都做到了修旧如旧。刘老的儿子在街上做生意,条件好。2016年,他和儿子、侄子共花9万元,将右墙整修。听了老人的讲述,我真的很欣慰,很感动。在这么多人把祖业不当回事的今天,还有人这么珍惜,真让人振奋。我问他:您这么做,想法是什么。他说,这老古迹,祖父起的时候不容易,莫丢了。烂了,看着不像,崽孙都搞得好,舍不得废了,维修好,住着舒服。我在世,就保一年算一年。

我们一行在房子里看了又看,在地坪里开心地交谈。秘书说,请看,那是仙女山,保佑着我们,两股小水从左右绕着仙女山。我们随着手指的方向看,田畴中间有一座不高的山,相对高度不到100米,但很秀,如一把剪齐的稻草用松软的橡皮圈随意在上头绕了一下,线条温柔,给人生机和活力。

我与老人合了影,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感谢他、为他点赞。他是我发现的第一个对祖上故居有感情、有行动、有效果的人,是故居拥有者的榜样。他为我们、为他的村庄、为他的时代上了一课,意义深远。

接着,我们去看德馨园—–大名鼎鼎的刘制台的故居。场面比刘县令家还大,横竖各近3里路长。整个房子的构架还在,“只是朱颜改”,庭院5进,左右也延伸无限,悬挂的蛛丝、飘落的花窗,新鲜的碎瓦片,齐整的青砖墙,精美的木雕、石雕,显示着曾经繁华,如今没住人。这里的一切都在说:过去成了历史。看着衰败的景象,我问自己:假如我是这房子建造者的后人,假如我每天住在这里,我该怎么办。当问及刘制台的后人,村里人说,都混得不错。去美国的、台湾的,做大生意的,都有。因为,他们都是有根基的,送了书、上了大学,受的教育不一样。不解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对故居有感情、有责任、有担当。

走在小冲刘家,到处都可看到青砖断墙或散落的青砖,这在我老家是看不到的。村里秘书说,这些没人要。我说,虽然现在没人要,说不定哪天又要,要集中放个地方。

看最后一个堂—积庆堂,这里保存得较完好,山门完整,四合院,四围楼上都有栏杆,建筑构件都没被破坏,只是卫生不行。屋里出来一位50多岁的大姐,她说,没钱捡盖啊,还不修的话,会烂掉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栋房子也存在产权问题,但涉及的人较少,5到6户,镇里的一个干部是这房子的主人之一,他很想买下来进行保护,但也是其余人价格出的太高,谈不成。

我们提出来,虽然是私人财产,但是村里要加强协调和管理,一旦这些老屋倒下,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不保护的话,老屋的消失是加速度的,10年前、5年前都完好,可只要一年它就会轰然倒塌,消失殆尽。

产权一直是古民居保护的瓶颈、障碍甚至绝症。狭隘的小农意识,宁愿烂掉也生怕好了别人的心理,是古民居消失的精神原因,真是可悲。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今天人的思维,谁还会拿很多的钱用在老房子上?有什么好处?

是的,我们太着眼眼前了。今天可能因为没钱而消失,明天就是用10倍、100倍的钱也找不回。谁向历史负责?你、我、他,我们谁都无法置身其外。

对于古民居,我有一种深深的情感。我的童年在族亲相拥而居的正屋度过。那里的上下栋天井、宽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长长的小巷,雕花木板雕花椅雕花床,宽厚的木凳、宽大敦厚的青石,都浸润着我童年的欢声笑语。后来,我读师范的时候,正是全国上下大拆大建的时候,正屋里一栋栋、一间间房子被拆。那年放暑假,我碰上了拆正屋主屋,看到一手手瓦被递下来,一根根梁被拆下来,青砖土砖倒在一处,我喉咙像被堵着,心里烦躁却无处求援:童年找不到了,最美好的回忆找不到了。那份无奈、那份留恋、那份心痛,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人才能体会。多少年以后,我都不能原谅他们。

到上世纪90年度中期,村里已找不出老房子,都是新的。历史好像没留下过痕迹,我们好像突然从外地迁来或天上掉下来一样。

很多年以后,我才悟出:那是一代代人用心智积累下来的,是时间和人文的沉淀。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细细品味。

每次到古民居调研,我都会心痛一番。特别是那些还有希望修复好却任其自然的,我会从心底瞧不起他们的产权所有者。“崽卖爷田心不痛”,不论当初建造者是富有还是贫困,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血亲,一丝一缕、一砖一瓦都来之不易。要心存敬畏、心存爱惜。

延续文脉,传承良好家教家风,是每个后人的义务,是每个市民的义务。房子有产权,文化遗产里蕴含的科技创造力、价值观、道德力量没有产权,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人,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涟源市石马山镇小冲村红网「涟源石马山小冲刘家印象」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