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提示信息

9月29日起,由诸暨日报越视频团队倾力打造的年度巨制——《追梦七十年》系列,将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产品集合了微纪录片、深度报道、抖音短视频等多种融媒体形式。该系列从年初开始谋划,制作周期长达3个月,深度采访近20人。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亲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重大历史时刻,年龄从31岁跨越至98岁,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内容厚重温暖,故事感人至深。

《追梦七十年》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篇章,每个篇章都有4-8位讲述者。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富起来》。

1978年,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惊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困顿中挣扎的人民终于迎来了命运的重启。这重启体现在何处呢?我们找到了诸暨第一代袜机制造者、第一代珠农珠商、第一代五金从业者和第一代种粮大户,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凭借敢想敢闯敢拼的诸暨精神,从一贫如洗到经济富足,从一人富到带领全村致富,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诸暨创业者的代表,助推了诸暨三大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最穷养珠人的翻身仗

1953年出生的詹相苗,是山下湖镇新桔城村人,上世纪70年代,父母多病,几乎失去劳动能力,他一个人在生产队里干活,生活非常艰苦。“因为穷,我很自卑,一直到29岁才第一次谈恋爱讨老婆。”詹相苗说。到了80年代初,全村人都相继砌起了平房,只有詹相苗还住在两间草坯房里。儿子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天总是下大雨,家里床上地上没有一处是干的,只有桌子上有一块地方没有被淋到,詹相苗就让儿子在桌子上睡了好久。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詹相苗一家经济好转是在1981年后,那时生产队里有蚌塘拍卖,用詹相苗的话说,“骗”了老婆的压箱钱去承包,没日没夜地干,到了第二年,卖蚌卖了1000多元钱。“那时候诸暨的蚌源还很少,我和同伴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慈溪的蚌农,就长期跑到慈溪去收蚌”。

那个年代,去一趟外地实在不方面,自行车换乘汽车,又换乘火车,再步行……詹相苗每次去从清晨5点出发,傍晚5点才能到目的地。回来的时候租坐手扶拖拉机,又是8个小时,而且危险性特别高,有好几次遭遇撞车,“穷怕了,所以吃再多苦都不怕”。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就这样,买蚌源养殖,卖掉赚钱,再把钱又投入到蚌里,詹相苗的生意不断做大,赚到了第一桶金,1983年赚了七八千元。“村里的草坯房我最晚拆,楼房却是我最早盖,我当时就盖了两间新楼房。”詹相苗骄傲地说。

到了1985年,詹相苗又在堂哥的介绍下,和一个香港老板合作办厂,赚到第二桶金,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成了村里的万元户。之后詹相苗各种生意合作调整,又开始专职收蚌卖给公营性质的工厂,到90年代末赚了上千万元。“到95年,我一年能赚100多万元,轿车、别墅都买进了,还在镇里买了地皮造房子”。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生意总归不会老是一帆风顺,1998年,詹相苗的生意出现了滑坡,他考虑再三后,从珠商转行成为了珠农。“我开始专心养蚌,到2000年开始大面积养殖,在王家井、三都、绍兴、湖南、湖州等地都有蚌塘,共有两三千亩左右”。这期间,他遇到过大亏损,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自身原因,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挽回损失。到了2017年“五水共治”工作推进,詹相苗又主动退养,把规模缩小至300亩左右,并力推生态养殖。

“我们这一代人很勤劳,不怕吃苦,又节约,现在好日子,都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一个人,就要趁着年纪轻,有能力的时候,去摸爬滚打,去发展事业。”詹相苗多年来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便是如此。

“机械天才”助推大唐袜业崛起

袜业是诸暨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为这个产业打下基础的人,却曾被当地人称为“大唐第一傻”,他的名字叫张金灿,大唐街道开元社区大松村人。张金灿自小喜欢学习,高中毕业时却遭遇“文革”,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只好回乡务农,后来到皮革厂工作,再后来到民办学校当教师。在这期间,张金灿自学了大学数理化课程。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上世纪70年代,大唐袜业开始萌芽,张金灿所在的城山公社开办了袜厂,他也进厂当了机修工。进厂之后,张金灿发现当时织袜的手摇袜机,经常要断针,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凭借自学的数理化知识,张金灿判断容易坏的原因是钢材不好,硬度不够,于是他把原本的劣质钢材换成了45号钢和60号钢,并进行了热处理,这样一来断针现象便很少再出现了。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有句话叫做穷则思变,那时候,一双袜子可以卖一块多钱,而一个劳力在大队累死累活干一天也只有三四角钱的分红!而一个人一天一夜可以做50双袜子,赚50元钱。”张金灿说。

当时有很多社员都在私底下偷偷做袜子,听说张金灿改造过的手摇袜机经久耐用,都去找他帮忙装配袜机。于是张金灿带着徒弟白天在袜厂上班,晚上就在家装配袜机,总共有五六百台袜机从他手中传递到各家各户。但在当时,私人做点生意是不被允许的。当地政府派人调查,这一查就查到了张金灿的头上。幸亏在调查过程中,其他被调查的织袜户都说张金灿是去帮忙的,不收钱,“我是被大家保护起来的,我也对大家很感激”。

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潮。大唐的集体企业基本上转出去了,就剩下市第二袜厂因为地方偏僻,转让价格高而无人接手,时任大唐镇党委书记章水土找到张金灿,希望他能帮个忙。“我想书记都来做我的工作了,就说去看看,好的我就接手。实际看了之后就觉得可以做,因为随着袜业的发展,染色这块会越来越重要,而第二袜厂就是染色的,我价钱也没还就买下来了。”张金灿说。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到了1994年,政府因为大唐商业城常年亏损,便又来找张金灿帮忙。“最初他们报价800万元,我一个人也买不起,就与几位结拜兄弟商量后,他们都说可以的。我们认为只要调整经营模式,可以扭亏为盈”。但没想到经当时市政府核算,价格又涨到了1350万元。“这种情况如果碰到其他人肯定就不要买了,但我们这种人韧性很强,1350万就1350万,买了!”张金灿自嘲道,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大唐第一傻”,买第二袜厂不还价,800万元没人要的商业城,他花1350万元去买来。事实证明,虽然把政府的“湿棉袄”脱下来自己穿上了,但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在政策扶持、大力推广下,大唐商业城逐渐转亏为盈,市场形势越来越好。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把制冷配件制造引入诸暨

上世纪80年代初,诸暨市提出了“四个轮子一起转,千家万户促翻番”的口号,在一穷二白的店口镇金岭村(原阮市镇金岭村),当时任村干部的何伯金坐上了开往广东的火车,跑起了供销,开始与一些广东、香港的商人打起了交道。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1984年,何伯金的香港朋友给他指了一条路:制冷配件。“他们说制冷配件的前景比较看好,可以试试加入这行。”受此影响,何伯金回村后创办了全村第一家小作坊,专做制冷配件,并从外面吸取经验,一步步成长起来。“那时候我们这边基本上没有其他企业,只有店口有小五金。后来受店口的影响,我们周边有些地方也做起了小五金,但是他们做汽车配件,只有我是做制冷配件。”何伯金说。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到了1991年,何伯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思考,该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我那时已经是万元户了,但是你一个人富大家都很穷,有什么意义呢,大家富了,你才有意义!”在何伯金的观念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当时许多村民慕名而来,想向他取经,何伯金毫不藏私,倾囊相授。现在金岭村里干得较好的企业主,很多都曾与何伯金合作,或在何伯金企业里做过。“他们说要自己去发展,我就说你们去搞吧,要一个链条式的发展,滚动起来,这样才能做大,我们整个村子做大了,也等于一个企业做大了,道理是一样的”。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何伯金带来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如今700多户人家的金岭村,已有7家规模企业,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270万元。“我们村的工业,一步步朝前走,一个创新接着一个创新,我们不断在努力,不断在前进”。

而何伯金创立的金菱制冷也是享誉国内外,浙江、上海、美国、日本,都有着他们产品的身影。“现在杭州地铁的冷却塔都是用我们的,我们还聘请了一位专家院士,帮助我们转型升级,让产品走向更高档更尖端。”何伯金说。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进城浪潮中土地的守望者

陶朱街道的朱华灿是诸暨有名的种粮大户,手下管理着上千亩土地,开办了诸暨唯一一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粮食3000吨以上。用他的话说,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朱华灿出生于1964年,家中共有7口人,一家以种地为生。“我们60年代出生在农村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是种地出身。”朱华灿说那时候家里共有六七亩地,种出的米也很硬,但只要吃得过去就好。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大量劳动力都涌向了城区,陶朱街道靠近城区,朱华灿他们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寻找工作,包括他的姐姐们。“九十年代末,都没人种地了,几百亩土地就这样一直荒着,我看着心疼。”朱华灿对于土地的感情很深,他就留下来承包土地,当时的土地承包价,每亩只要35元,朱华灿一下子要了300多亩,开始养鱼、养螃蟹、养珍珠。

到了2004年前后,国家鼓励农民种粮,朱华灿响应号召,开始种稻。一开始他的规模只有100亩,雇佣了两三个帮手一起干农活,此后规模逐渐扩大,直到今天,朱华灿已经拥有了1100亩左右的粮田。原来的人工劳作早已无法满足朱华灿的需要,他在这几年间先后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开沟机等10多种设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以前一个人一天到晚做做也就两三亩地可以做,现在一个人可以管一百多亩土地,这是以前想也想不到的”。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朱华灿说这主要还得感谢政府,在2004年以前,种地还要交公粮,收入勉强能够糊口,后来不但取消了农业税,相反还能够得到补助。“种粮食真正能够赚钱的还是2012年、2013年前后,那时候粮食价格高,政府补助力度也大”。朱华灿就在那时候,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并和诸暨一百超市、电商网络和企事业单位对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此外,朱华灿还成立了市苍湖农机合作社和植保合作社,在保障自己的千亩水稻田经营管理外,还对周边开展机械作业和植保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虽然已成为种粮大户,但朱华灿并没有因此就停下追求发展的脚步,就在去年,他又引进了一批能高标准、全自动完成原粮清理、砻谷、碾米等各个步骤的生产线。今年2月朱华灿家的大米还被绍兴市评为“越乡好稻米”。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诸暨 首富「富起来第一代诸暨创业者们从一人富到共同富」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