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图文/王海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怀河,是北京市的一条古老河流。其主流,发源于延庆东南部数条山谷。泉水溪流,自高而下,蜿蜒东来,聚水成河,因而就有了“黄颁水”的古称。河水于西水峪入怀柔界,再东行经九渡河,至怀柔城西与西北而来的怀沙河汇流南下入潮白河。按水利学界定,今称的怀九河、怀沙河均是怀河的支流。因此,人们便将地处两河上游的九渡河、渤海两镇辖属地域,概称为“怀河上游”地区。又因两镇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昌平州东北部辖地,史籍就出现了“昌平北”、“昌平东”、“京师北”、“京城北山”等泛指地名。

千百年来,怀河上游山地,一直被视为优质板栗产区。其地,因栗甘而名彰;其果,因地美而誉显。可是,隋唐五代以前,各种文献凡涉及这一地区的地理人文时,多是笼统记载。辽金元时期,史籍中稍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到了明清之季,有关黄花镇、渤海所地区的专指性文字,才开始频现各类史志。

如:辽史:诏昌平、怀柔民许业山前荒地;元史:令大都路村社民植桑枣,其地不宜者,植柳杂果者,听;明文献中的:黄花镇路不宜垦,因禁山、果厂之故;清内府呈文:昌平果园头,岁交栗十四仓石六斗;清代《日下旧闻考》:栗以怀柔为佳(明中期至清代的文书中,常将口头、北宅、渤海所等地称为“怀柔西”,后又简称为怀柔,如明实录载:成国公朱勇请怀柔展墓,允之,其实朱勇家墓在昌平地之北宅)。

由上可知,今怀柔渤海、九渡河镇板栗是辽代以后才渐渐名噪于世的。而诸如“燕秦千树栗”、“惟有渔阳、范阳栗甘美长味”、“幽州土贡栗”、“广信军贡栗”、“蓟州产栗”、“北燕荐巨栗”、“幽州枣栗”、“北山之栗优于南者”等等,虽然包括今怀柔渤海镇板栗,但也包括了房山、门头沟、昌平南口、密云、兴隆、迁西、迁安、蓟县等地区。因此,这些表述只能作为讨论某时期板栗文化的背景资料。

板栗进入城市

简单来说,渤海、九渡河镇山地的板栗,作为商品进入京城,渐而成为城市各阶层一致称道的上佳果品,是与皇家采贡以及元末明初商品经济萌芽有关。直接证明渤海镇板栗运销京城的事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辽建陪都燕京后,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军事重镇幽州,转瞬就成了一个北方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中心城市。“市”,就是买卖,就是市场,就是城里人离不开的生活环境。辽未设南京以前,契丹人就曾多次南侵,在占据蓟州(今蓟县一带)时,已对卢龙、迁安、昌平、房山等地板栗颇有好感。燕京开市之后,包括板栗在内的关外很少见的一些果品渐渐出现在燕都。元代皇室在上都祭祀“荐新”,廷筵;秋季迎皇帝宫室、阁臣南下大都进献的板栗,也多由“黄花镇千户”预备。

二、明代设在渤海镇域的神宫监果厂板栗,仅少部分用于陵寝祭祀,大部分都要交送到京师光禄寺。

三、明代渤海所黄花路军户收获的板栗,部分交送京卫(仓、署均在京城内)折银,以充应纳屯田籽粒;或经京卫衙门同意,由渤海所作为“留存”,用以秋后抚赏慕田峪边外的158户归属明廷的蒙古民口,(渤海栗开始渐销塞外)。

四、黄花路监臣、守将以及往来黄花、渤海的镇守、御史等官,带入或卖入京城的板栗。

五、明清之季,很多勋臣、王室贵族通过恩赏、赐茔、自购等,在怀河上游产栗地区获有山地。如:明礼部尚书公鼐、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襄城伯李濬、荣昌伯陈贤;清代的张朝璘、张朝瑞、金声遥等,这诸多显贵在黄花、渤海地区都建有家墓陵园或庄园别墅。而庄园主人多在京城,庄园果产当然也会由管家随季“送京”。

六、据清内务府档案,在整个清朝,国家大小祭祀,宫廷膳食皆用“昌平北山栗子”,实际上,皇室历年消耗的3.7万公斤板栗,就是内务府设在黄花、渤海果园庄按额缴纳,以及内务府通过果园庄或设在九渡河村的“栗实栈”收购的。

七、渤海镇桃峪村的邵、孙姓;营北沟村的李姓、辛营村的杨姓、南冶村的周姓以及九渡河镇、村的王姓民户,在长期为本地大户、京城商人向京城驮送核桃、板栗的营生中,逐渐获得了运销经验。后来,一些人便以较小的本钱自行经营,中秋后,他们把自产或收购的栗子卖到京城或邻近的城镇集市。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都市生活中的板栗

板栗作为佐餐果品进入城市以后,很快就以其果形玲珑、色泽悦目、甘甜适口、温厚朴实等优点被市民广为喜爱。元明清时期,那些记述京师典故、食俗、婚俗、典礼、时令、节日、趣闻的北京市井风俗笔记中,经常出现对栗子赞美。例如,清末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栗子属于深秋之季的时令佳品:“京师食品亦有关于时令。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京师应时之食品也”。

“栗子来时”,已是十月下旬,果商或农果户将当年的新栗子驮运至京城,那些“炒货行”、“炒锅摊”,便纷纷在街边巷口支锅炒栗。此季,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府胥吏,都以能吃上几颗甘面纯香的新栗子为美。文人的饮食体验当然特别,他们会在与诗友吟哦唱和、探讨经史文章或者秉烛诵读之余,慢慢剥食、沉思咀嚼,细品新栗之余味。

富察氏记述的京师花糕中也有栗子:“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

这种点缀了枣栗的花糕,虽然不如夹了两三层细果的糕点,但仍是重阳节必备,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节日食品。而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的花糕则是:“面饼面种枣栗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绿旗,父母迎其女来食,曰女儿节”。此花糕也是在蒸烤前,将枣栗撒“种”在糕饼上,然后蒸熟。只不过这种花糕,是“女儿节”期间,父母招待出嫁回门的女儿必用食品。在“多子多福”、“儿女齐全”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如果把“女儿节”、“花糕”、“枣栗”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不必言明的寓意了。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另外,富察氏介绍的“腊八粥”、“年饭”等节日食品制作中,栗子仍是重要的食材:“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

“秋”,从禾、从火,中秋时节,粮果皆熟,人们便谓之为秋。因地域、农品不同,各地对“收获季”,的称谓也不一样。平原地区,多称“麦秋”、“大秋”,古文中称:“稻粮秋”,而山地果产地有“果秋”、“果子秋”,怀柔渤海、九渡河镇则称“栗秋”。

明清时期,京师周边山地自中秋以后,就进入了“果子秋”;除少量果品入窖储存,大宗鲜果数日后必须运往城镇市场。由于多种果品集中同时上市,城里人就将此季称为“果子节”。其实,乡下的“果子秋”和城里的“果子节”,同时而至,都是繁忙时节。只不过乡下忙收运,城里则是忙售购而已。

《京都风俗志》载:果子节,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

就在各类鲜果簇拥而至,纷纷亮相于京城大小果肆,并迅速将果子节推向高潮的晚秋之季,京北栗子会以压轴主角的身份,登场德胜门内果市。随之戏园茶馆门前、客栈会馆阶下、大街拐角空场、胡同两端槐荫,炒锅、炒铲嚓嚓伴奏,糖炒栗子的吆喝似咏如歌,一直唱到冬雪初至。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2018年5月5日

您在本站提交图纸订购信息后,我们客服人员会及时电话与您联系确认图纸编号、收货信息等。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祝您建房愉快!
慧盖房 » 京城果儿「京城佳果京北栗」

发表回复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